2023年6月15日,中國 的人力資源管理服務商i人事發布了其全新的人力資源系統6.0版本。在新品發布會上,南開大學現代管理研究所所長呂峰先生以《管理的博弈》為題進行了演講。呂峰認為,在VUCA(易變性、不確定性、復雜性、模糊性)時代,企業應該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管理質量,讓自己變得更加具有免疫力、更加強大,這樣無論外界如何變化,企業也能夠在風雨中成為商業強者。以下為呂峰現場演講紀實,全文有刪改。
“企業的發展應該由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兩個輪子共同驅動”
我從1993年起開始探索管理學,我發現無論環境怎樣變化,技術怎樣革新,企業的 目標——提高效益是始終不變的??茖W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·泰勒,曾在他的經典著作《科學管理原理》中明確提出了四條管理學的基本原則。其中的 條原則即是通過科學的觀察和分析,為工作設定標準,以規范工人的活動和工作定額。
讓我們看看中國的古代歷史,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,一種解釋是因為他們實行了標準化的兵器鑄造,這種標準化使秦軍在戰場上具有優勢。這就像泰勒的管理原則之一,標準化的操作提高了效率,也證明了其在管理效率上的基本作用。
然而,與一百多年前相比,今天的企業面臨著更多前所未有的挑戰。我曾在一本叫做《信號與噪聲》的書中看到一個圖表,它顯示了從公元1000年到2010年,全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化。這個圖表有三個關鍵的時間節點,分別對應了印刷機、蒸汽機和萬維網的誕生。這些技術的革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,也使得經濟發展加速。但是,在這個過程中,環境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,這種變化甚至超出我們的想象。我們常說VUCA,但我要強調的是,我們不僅要關注其中的不確定性,更要關注易變性。近年來,尤其是疫情期間,環境的變化愈發劇烈和不穩定,這為我們提供了思考和改變的機會。
在面對這些挑戰時,企業需要走出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。在我看來,企業的發展應該是由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兩個輪子共同驅動的。然而,現在的人們似乎過于強調技術創新,以至于忽視了管理創新的重要性。
我參加的一些討論會上,大家都喜歡談論高新技術,但對于管理的問題卻鮮有關注。很多公司的現狀是,他們都有技術創新,但卻沒有把管理工作做好。這就好比車子的兩個輪子,技術這個輪子已經被優先發展,而管理這個輪子卻被忽視。因此,我希望我們能對環境有全面的認識,不僅要有技術創新,也要注重管理創新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在易變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道路,引領企業走向成功。
“企業能否渡過經濟危機,渡過暴風驟雨,實際上取決于自己的管理質量?!?/strong>
在這個充滿快速變化和不確定性的時代,我認為企業需要意識到,一味追求管理上的“時尚化”和“從眾化”是有問題的。管理實踐者需要保持理性,避免因為其他企業在采取某種管理模式就盲目跟隨,比如“藍海戰略”或者“阿米巴經營”。這種照搬照用,無視組織內在條件和環境的行為,就像是將管理簡單地時尚化,這是非常危險的。
管理實踐必須理性而務實,因為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路徑依賴和特定的環境。有些方法可能適合其他公司,但不一定適合你。就像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不可能一直穿著巴黎時裝周的時裝出現在社會中。管理的時尚化和從眾化,我認為是一種誤導,必須指出。歷史雖然在重演,但往往經驗卻沒有被認真汲取,這是一種遺憾。
投資人馬丁德爾在20世紀2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,就曾經研究過哪些公司能夠更好地渡過經濟大蕭條,他得出的結論是“管理質量”。盡管他是從投資人的角度提出了一套評估管理行為的標準,包括經濟職能、組織結構、研發活動、財務政策等,但這個答案仍然非常有意義。一個企業能否渡過經濟危機,渡過暴風驟雨,實際上取決于自己的管理質量。管理的質量與管理的基本職能緊密相關。在我看來,這些基本職能包括計劃、組織、控制、領導和人員配備。
計劃職能在五大基本職能當中,屬于最為基本的職能之一。在企業中,人們對于計劃職能的重視其實有很大的削弱,比如有些人認為“計劃趕不上變化”,喜歡“隨機應變”。我要強調的是,計劃與隨機應變并不矛盾,隨機應變并不能否定我們整體的計劃。我們需要原則性和靈活性,其中原則性就是我們要制定出縝密的計劃,在具體落實的時候,我們要講究一定的靈活。但是絕不能否認原則的優先等級。原則性+靈活性,原則始終站在優先等級。靈活,這是我們在做的時候,在戰術層面做一些相應的調整。
我一直強調企業就像一個活體,需要定期進行“體檢”,以便了解其健康狀況,從而更好地規劃發展路徑。這并不僅僅是進行員工滿意度調查,而是需要深入了解企業各個方面的狀況,就如同我們需要了解自己身體的每個系統是否健康一樣。我主張我們要深入了解自己,無論是個體、團隊、部門還是組織層面,我們都應該自我審視,發現自己的不足,強化自己,提升自己,從而讓我們的組織更加健康。
同時,我建議我們可以制定長期計劃,但應當讓它成為一個滾動的計劃。這種滾動計劃可以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,不斷地將最新的信息和情況納入考慮,使得計劃更具有可執行性。
當談及組織結構時,我驚訝地發現,很多企業領導者甚至不能準確地畫出他們自己公司的組織結構圖。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,因為組織結構圖實際上就是企業的權責分布圖,是報告關系圖,是基本的流程圖。我認為,我們并不需要去復制那些看起來復雜而“花里胡哨”的組織結構,我們只需要按照直線職能制畫出清晰、條理分明的組織結構圖,這已經足夠了。
對于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的管理與決策,我深感重要的一點是對職能部門的預警功能的重視。在經濟環境變化嚴峻的情況下,許多企業在做裁員或組織合并等調整時,可能會削弱職能部門的作用。我想強調的是,這樣的做法可能使公司在變化的環境下變得更加危險。職能部門的存在,是為了對環境的變化進行預警。因此,我們不應削弱或裁撤它,而應把它變得更加專業化,如人事、財務、行政等,讓它更高效,更回歸到職能部門應有的狀態。
接著,我想討論控制職能??刂凭褪前咽虑橛袟l不紊地進行好。人們通常喜歡按照時間順序分為預先控制、現場控制和反饋控制。這對應著計劃、執行和復盤三個活動。在不確定的環境下,我們不僅需要徹底執行,而且需要積極執行。這是因為環境在變化,而在任務計劃與落地之間,存在時間差,很多情況我們是不了解的。因此,我們不僅要執行任務,還要積極創造條件去完成任務。
在積極執行方面,我曾寫過一篇文章,提出了包括分享式參與、彈性化授權、制度性溝通和真誠的容錯四點。如果你想讓員工能夠積極執行,那么你就必須要有一種包容的心態,你得允許他們犯錯誤。只有這樣,員工才能得到領導者的支持,進而更好地完成任務。
在我27年的人力資源管理教學生涯中,我已經經歷了多個代際的管理問題,從80后,85后,90后,到現在的95后,Z時代。在這期間,我深深體會到領導和管理的核心問題,并非如何“管”這些新生代,而是如何理解和適應他們的變化,如何從提升領導力轉變到重視追隨力。我常常在課堂上提醒我的學生和職場管理者,你的下屬一定是你的追隨者嗎?或許這個問題會讓一些人大吃一驚。在很多人的觀念里,下屬就是追隨者,但實際上,這并不是必然的。下屬是因為簽了合同,所以他們對應的是上級或者經理;而領導對應的是追隨者。從下屬轉變為追隨者的過程中,必須要加入心理契約,他對你有一種心理歸屬感。
當這個人加入組織后,我們需要讓他們感到自己的投入和貢獻得到了組織的認可,給予他們實實在在的物質和精神報酬。這樣才能進一步強化他們對組織的追隨。因此,我認為,隨著00后、05后這些互聯網原生代的入職,我們需要從強調領導力轉向重視追隨力。
我相信,當個體與組織的價值觀相匹配時,他們就能在組織中實現自身的成功。員工能在組織中持續取得成就,靠的并非他們的速度,而是組織的力量和文化引導他們向前。在我看來,企業文化的建設以及在其中營造的氛圍,都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。華為就提出了“以奮斗者為本”的理念,我理解為,他們所謂的奮斗者,實際上就是對華為事業的追隨者。當然,并非所有員工都愿意成為追隨者,那些愿意付出和追隨的員工,組織應該對他們進行慷慨的回報。
另外,我們對于人員配備的理念可能需要有所轉變。傳統的觀點是“因事設人”,也就是從組織的需求出發來安排人員。但我認為,現在的現實更傾向于“因人設事”,也就是以員工為中心,從他們的潛力出發來安排工作。卓越系列叢書中的吉姆·柯林斯也同樣提到了這個觀點。我在讀他的書時深感其實。我們只有在尊重和發展員工的基礎上,才能更好地推進組織和員工的關系。但是在“因人設事”的框架下,這些內容都需要進行一些調整。在培訓方面,除了員工的專業技能培訓,我們也需要進行更多的員工教育,讓他們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發展。
美團的王興和京東的劉強東都強調需要練好基本功,管理也不需要過多的新名詞,我們需要回歸商業的本質。我想用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來結束我的陳述,這句話出自《反脆弱》:“風會熄滅蠟燭,卻能使柴火越燒越旺”。風的方向、大小、強弱我們無法控制,但我們可以讓自己更強大,通過提升管理質量,不斷優化我們自身,讓我們自身變得更加強大。無論外界的風雨多么強烈,我們也能夠在風雨中微笑著站立,這才是真正的商業強者。